科外的最後一站在一般內科(以下簡稱GM)

本來以為會很清閒的過完

可以唸唸牙科的書做為回本科的準備

不過會這樣寫就表示事情往另一個美妙的方向發展了!






這兩個禮拜我看了很多老師買來放在醫學法律倫理研究室的書

覺得已經好久好久單純為了想看書而看書

心情真是超級好的

這些書的作者大多是已經成為主治醫師後

回頭看自己受訓的過程

或是職業數十載後的心得分享

我發現即使不需要常常面對病人的生死

也能有豐富的收穫與深刻的啟發

畢竟

今天的我不需要拿著DNR(放棄急救同意書)面對家屬

也許哪一天我卻要被迫以家屬的身分面對它

在這之前其實很少有機會思考死亡

東方世界的價值觀自西漢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降

就對死亡百般避諱

小至諧音名諱

大至風俗禮法

在死亡面前總是遮遮掩掩

因此我認為對於死亡的認知與態度的建立

這個不同於以往的新視角

是我在GM最大的收穫

不過礙於見識短淺恐怕沒什麼心得能跟大家分享就是了

就以簡介的偷懶 方式將我看過後覺得比較精彩的幾本書

在此做個整理吧~









住院醫師夜未眠:梅約醫學中心魔鬼訓練全記錄





將近一千五百個由生命、死亡和無眠夜晚交織而成的日子,構築成這段從生澀到成熟的醫師成長之旅。本書是柯林斯醫師在梅約醫學中心擔任外科住院醫師的故事。他用幽默無比的筆調,生動刻畫出自己四年忙碌且混亂的生活:無止盡的超時工作、微薄的薪水、唸不完的書,努力兼差還有值班的夜晚,年年擴充的家庭成員、破車接二連三被拖吊到破銅爛鐵店……,在此同時,滿懷治癒病人渴望的他,在與一個又一個的病人相遇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極限與醫學的不完美。他想努力調和這之間的衝突矛盾,卻只能面對痛苦和死亡的現實。





作者:邁可.柯林斯(Michael J. Collins)

並非從小從醫,而是半路出家,以前還曾經當過計程車司機、建築工人等等。他念醫學院時,晚上都在貨車碼頭工作曾擔任梅約醫學中心骨科總住院醫師,目前在芝加哥與人合開一家業務繁忙的外科院所。與妻子派蒂和十二名子女同住芝加哥。這是他的第一本書。




內文:

我哼哼啊啊支吾了半晌。若是順從自然的反應,當然要挽救這條腿。儘管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也要姑且一試。這孩子才十四歲。試試看,會有什麼損失嗎?要真不行,再來截肢也不遲。這不是我們最起碼該給他的嗎?

我實在沒把握。肯尼的腿受損到這種程度,想挽救他這條腿的舉動可能會要了他的小命。

但是若換作是肯尼自己呢?他會選擇什麼呢?要是叫醒他說:「肯尼,你的腿受傷嚴重,我們該截掉它還是努力挽救它?」

有誰認為他會說:「截掉它」?

老天!他只有十四歲啊。

除了通風口的呼呼聲、心電圖監視儀穩定的嗶嗶聲,房間裡一片靜默。兩名麻醉醫師從手術台前頭無菌布單後方狐疑的望著我。

其他住院醫師靜靜站在一旁,有人盯著地上看,有人凝視著眼前裂開的傷口,但就是沒人動,沒人出聲。他們全在等。







小簡介:

我翻開作者簡介第一眼看到的是他有12個小孩

就覺得這一定是個奇人應該來看一下才對

(最後他還說他們夫妻沒有生第13個小孩是因為婦產科不給生...)

老師說由於篩選制度的差異

國外的R過的很苦

台灣常常說Intern dog

(老師說到這裡我覺得我臉有點紅>///<)

但國外最拼最累的是R (R dog?)

又因為還在受訓中常常有所體悟感觸

所以最精采的故事往往就在他們身上

尤其作者還是外科系的骨科醫師

使這本書跌宕起伏到都要可以直接改編成電影了














開刀房裡的沉思





這本書的十一個故事大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要創造醫療佳績,醫學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有「心」、且勇於改變,才能更上層樓。譬如艾卜佳醫師,因為有心,想出前所未有的評量表,來評估嬰兒的健康狀況,使產科的表現立刻有如脫胎換骨;又如渥偉克醫師,因為全心希望提昇囊腫纖維症的療效,不斷研究改進,他所屬的費爾維大學兒童醫院在這方面的表現,始終領先全美所有醫院。其他如戮力消滅小兒麻痺、減少前線士兵死亡率、爭取每個早產兒的生存機會……莫不是本於用心和勇於改變。




作者簡介:葛文德(Atul Gawande)
 
一九六五年生,哈佛醫學院畢業,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一般外科醫師,二○○六年麥克阿瑟研究獎得主,《紐約客》主筆,哈佛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文章也常見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作品曾兩度入選美國年度最佳科學散文,初試啼聲之作《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天下文化出版)即入選第五十三屆美國國家書獎非小說類決選書。《時代雜誌》稱他的文筆犀利如手術刀,目光如X光,能見人所不能見者。本書是他的第二本著作。



小簡介:

是很多個小故事各搭配一個主題而寫成的

大多是頗具爭議性的話題

裡面有5個章節我特別喜歡

Ch.4 裸

醫師有時需要經由觸診來鑑別診斷

有時會有性騷擾的爭議

有時會有文化上的衝突

Ch.5 纏訟

我覺得對醫學倫理的探討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法律的介入

在以前那個醫師說了算的時代

我相信大家不會那麼積極的去思考這個問題... 

Ch.6 薪事誰人知    

談錢總是傷感情

醫師薪水好像比較高

但(在台灣)其實也沒多高

尤其是留在醫院真正在處理那些重症病人的醫師

背負著他人生死的職業

要拿多少才算合理哩?

Ch.7 死刑室醫師

以救人為天職的醫師

能否參與死刑的執行

善與惡在此交會成一片灰暗

Ch.10 醫師的成績單

我覺得在醫院有許多學長姐的生活就是滿足評鑑委員的一切要求

但成績單上的分數究竟代表了什麼?

(代表明年可以續聘...)












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一個陌生人走到他面前,將一根武器插進他的鼻子,

害他鼻血流得像噴泉一樣,

而他卻謝謝我為他所做的一切?!

我看著身上的白袍。這絕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

它一定是魔法師的袍子。

往後我對某些病人做過更糟糕的事情,

但當我將那根黏滿血液膠凍的鼻胃管丟掉時,

我生平第一次領略到當醫生是怎麼回事。







作者簡介:法蘭克.佛杜錫克(Frank T. Vertosick, Jr., M.D.)

本是匹茲堡的一名鋼鐵工人,後來發憤成為神經外科醫師。佛杜錫克喜歡說故事,本書《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就讓他名聞遐邇,另著有《聽疼痛說話》(天下文化出版)。曾任賓州神經醫學會理事長,目前在美國匹茲堡西賓州醫院執業。




小簡介:

前言裡的武器就是鼻胃管

我上個月也常常揮舞它

感謝上天

目前我還沒有看過噴泉...

(我也不希望看到 囧)

這本書很久以前就看過了

保證不用有任何醫學背景也能看的目不轉睛

一直以來最喜歡的就是第十章

"瑞碧卡和她的小兔子布偶":

她突然笑起來,儘管笑容有點扭曲。

眼睛睜得大大的,努力掙扎著

要抬起一雙已癱瘓的手來抱我。

是看一次哭一次看兩次哭兩次的超心碎故事Q__Q











醫學院沒教的一課






本書為哈佛醫學院教授古柏曼繼《第二意見》後又一力作。古柏曼研究血液腫瘤學三十年,書中他以一個個病人的故事為例,探究「懷抱希望」在治病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如何影響治療。古柏曼坦率分享自身的失誤和成功經驗,他也進一步解釋,「希望不是來自盲目的樂觀,而是根據鮮明的事實」。在本書後面幾章,古柏曼透過科學界對安慰劑的研究,來說明身心密切關聯是有確切證據的。

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希望」,相信所有關心健康、關心生命的人都會有興趣一讀。古柏曼醫師說:「『希望』的研究才剛開始起步而已,前景無可限量。我確信,希望才是治癒疾病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簡介:傑若.古柏曼(Jerome Groopman)

哈佛醫學院Dina and Raphael Recanati講座教授,貝絲以色列女執事醫院實驗醫學科主任,亦領導癌症及愛滋病之研究。同時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生物醫學類作家,文章並定期刊登於《紐約時報》、《新共和週刊》(The New Republic)、《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及多種科學期刊。





小簡介:

這本書前半部描述幾位病情複雜的病人

從診斷到治療與心境的轉換

第6章(走出疼痛的迷宮)則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

作為醫師在面對自己身體的疾病時其實與一般人無異:

我懷著戒慎恐懼之心到復健中心報到。
踏入治療室的時候,我不禁打從心底害怕。
雷醫師該不會是瘋了吧?我怎麼可能冒險嘗試這些酷刑呢?
一想到要做這些,我就兩腿發軟。
然而,我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想要與疼痛決一雌雄的欲望。


最後作者慢慢的康復了

綜合其他病人的情況

他認為除了醫師給予的幫助

內心懷抱希望也很重要

但他所說的希望並不單單是一個童話故事裡的名詞

也不是我希望今天PHS都不要響的希望

而是一個牽涉到神經情緒生理學的概念:

第7章 追尋希望的科學
身體不適帶來的疼痛會加深絕望的感覺,
愈覺得沒有希望,腦內啡和腦啡呔的分泌就會愈少,
我們愈覺得痛苦,希望就愈來愈遙遠。
因此,關鍵就在如何破解這樣的惡性循環。
只要有一點希望的火花就可能破解。

第8章 希望解碼
帶我走出疼痛迷宮的雷維爾醫師,
給我不同的診斷與新的療法,這些訊息滋養我那新生的希望。
這種獨特的感覺是由身體內部而生,進而帶動情緒的上揚。
希望的兩個要素——認知和情感,
在腦中緊密交纏,而且會相互影響。


記得以前上生理學的時候

老師有教過一些

(就是講到講台倒下來的那位女教授...)

沒想到會在這本書裡面再度碰到這個有趣的議題

後來我才發現中文翻譯的書名跟原文也差太多

(直翻原文書名應該是"希望的解剖學")

醫學院沒教的一課聽起來多沒吸引力啊XDD







死亡的臉




善終是每個人追求的圓滿結局。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但努蘭認為,死亡的藝術,也是生的藝術。

死亡的臉,處處是生命的表情。


「我們的時代沒有死亡的藝術,只有拯救性命的藝術。」許爾文.努蘭

搶救生命似乎是醫學的天職與成就,然而努蘭一九九三年出版本書時即提出批判,醫者不應是疾病的征服者,人類通往死亡之途的最後旅程,應得到尊嚴的對待。要使善終不成為神話,就必須瞭解死亡,面對死亡。

努蘭透過六種常見的致命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老化、阿茲海默症、愛滋病與癌症,再加上意外等其他原因,描述人類經歷死亡的共通過程,包括血液循環停止、組織缺氧、大腦功能喪失、器官衰敗以及維生中樞毀壞等,不論是何死因,臨終總伴隨著飢餓、窒息與巨痛。正如生之不易,離開也同樣困難。努蘭認為,最瞭解死亡的恐怕是詩人與哲學家,不是醫生。因此在本書出版十七年後,努蘭仍大聲疾呼,臨床醫療不應成為取勝的血腥行為,醫者必須學習放慢速度,思考對病患有益的事。




作者簡介: 許爾文.努蘭

一九九四年以《死亡的臉》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為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臨床教授,同時也傳授生物倫理學與醫學史。著有《死亡的臉》《生命的臉》《蛇杖的傳人》《器官神話》《沒有終點的旅程》《洗手戰役》《一個外科醫生的抗老祕方》等,文章散見《紐約客》《新共和》《紐約書評》等雜誌期刊。現居康乃狄克州。




小簡介:

這位作者寫了很多書

之前也有來北醫演講

《死亡的臉》這本書很難看

難看的意思是在閱讀的過程中

情緒會一直楚於緊繃的狀態

後來我連同《生命的臉》一起買回家

一方面是覺得家裡這方面的書太少了

一方面是因為這本書是我無法一口氣看完的類型

那六種常見的致命疾病簡直就是一山還比一山高

看的讓人喘不過氣...

本書的最精華則在最後兩三章

探討醫師介入死亡的方式(個人覺得其實寫的還蠻辛辣的)

探討病人面對死亡的心態

雖說這種事多半是見仁見智

但作者的觀點還蠻值得深思的

在今天分享的幾本書中

個人認為本書擁有能鑽到腦海最深處的力量











生命的臉




不只大腦裡有智慧,我們的身體,也蘊藏驚人的智慧!

人體就像一個混沌的小型宇宙,每一種器官、組織與系統,都巧妙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精準協力合作、複雜訊息傳遞,維繫人每一次的呼吸、心跳。面對生老病死各種風貌,人體靈活應變的過程,猶如上帝造物一樣神奇!

作者簡介: 許爾文.努蘭

小簡介:

相對《死亡的臉》

這本書就好看的多

好像在複習生理學一樣XDDD

其實那時候是想買回來給妹妹加強一下生物用的

結果國二居然沒有生物課是國一才有...= =+

沒關係~來日方長ㄎㄎ











星期三是藍色




《星期三是藍色的》探索的是當代最迷人的一顆心──帶路者正是這顆心的主人丹尼爾.譚米特。丹尼爾患有學者症候群,但也因此擁有超乎人想像的心智能力,如同達斯汀.霍夫曼在《雨人》這部電影裡所描繪的能力。數字在他眼中,有不同的形狀、顏色和質地,他不僅計算能力驚人,更能在短短一週內,流利的說出剛學的新語言。二○○四年,他背出兩萬兩千多個圓周率位數,創下世界記錄。

但丹尼爾卻又跟《雨人》完全不像,他已經從幼年時的孤獨走出,學會控制自己,並能獨立生活。《星期三是藍色的》是一本吸引人又勵志的書,丹尼爾告訴大家,「特別」是什麼滋味,也讓身而為人的我們,一窺「人心」是怎麼回事。



作者簡介:丹尼爾.譚米特(Daniel Tammet)

目前和伴侶尼爾住在英國肯特郡,他在當地經營了一個很成功的網站,專門提供語言個別教學。網址為:www.optimnem.co.uk/



小簡介:

作者有學者症候群但經過一番努力後

過著與常人無甚差異的普通生活

筆調走詼諧路線

是輕薄短小的午茶小品

我用它穿插著其他比較嚴肅的書來看

在作者成長的過程中

雖然能夠(令人羨慕的)過目不忘

能夠快速的學會好幾種語言

但卻也碰到了許多常人想都沒想過的挑戰

我有真的點進上面那個網址去看

是真的有耶大家可以去看看XDD

這邊附上一點內文:

我生於1979年1月31日──那天是星期三。我知道那天是星期三,因為星期三在我眼中一直都是藍色的,就跟9這個數字或大聲吵架的顏色一樣。我喜歡我生日的日期,因為這幾個數字大多看起來又平滑、又圓潤,就像海邊的鵝卵石。所以會那樣,是因為它們都是質數︰31、19、197、97、79、1979──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我可以根據質數「鵝卵石模樣」的特性,認出9973以內的所有質數。這就是我腦袋的運作方式。

我每天早上要吃45克燕麥粥,我會用電子秤來秤,確定1克都不差。接著,我必須數身上穿了幾件衣服,數好之後才能出門。我每天必須在同一時間喝茶,不然就會很焦慮。我只要感覺壓力大,就會喘不過氣,而這時,我就讓自己閉著眼睛數數字。想數字能讓我恢復平靜。數字是我的朋友,一直陪著我。每個數字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都有自己的個性。11友善,5大聲,4害羞又安靜。我最喜歡4,可能是因為它讓我想到自己。有些數字體型大──23、667、1、1179;有些數字體型小──6、13、581;有些數字很美,例如333;有些很醜,例如289。對我來說,每個數字都是獨特的。

我會把數字轉化為視覺和情感經驗,科學家稱為「共感覺」,是一種會把感官混雜在一起的罕見心理現象,最常見的就是把字母或數字看成顏色。而我的狀況更罕見、更複雜,因為我會把數字轉化為形狀、顏色、質地和動作。例如1是亮白色,很像有人的手電筒燈光正對著我的眼睛;5是打雷或波浪拍打岩石的聲音;37跟燕麥粥一樣凹凸不平;89讓我想到下雪。








實習醫生




現在我了解了,當實習醫師就像做小學徒,你必須完全投入,才能得到寶貴的經驗。

裘哈爾醫師在這本回憶錄裡,寫下自己在紐約大醫院受訓的經過。他在痛苦的思索中質疑眾人認為理所當然之事,也真誠地探討醫師和醫療體系的缺失。




作者簡介:桑狄普.裘哈爾(Sandeep Jauhar)

醫學博士、物理學博士,長島猶太醫學中心心臟科主治醫師、愛因斯坦醫學院副教授,專攻急性心臟衰竭。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目前與妻兒定居紐約。以傑出的醫學人文寫作榮獲二○○四年南亞記者協會頒發的特別榮譽獎。




內文:
想起過去,我連胸部X光都不會判讀,我也害怕當急救小組組長,甚至懷疑加護照護弊多於利,但現在不管碰到什麼事,我都可以見招拆招、從容應對。以前的我實在無法想像我會有這麼一天。但我畢竟走過來了,而且我會永遠記得那段艱苦的實習歲月。



小簡介:

會看這本是因為我就是書名

並熱切的期待著有一天也可以見招拆招、從容應對每一件事

相對其他本書來說

"劇情"部分比較和緩

不過是眾多書中唯一從實習醫師的角度出發的作品









醫魂:努蘭的醫學故事集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努蘭行醫逾三十載,是小說家都讚嘆的說故事高手,此次化身說書人,寫下自己與同袍最難忘的案例。二十一篇小故事含括醫療技術、醫學倫理、醫病關係等,呈現人間百態,宛如一本以白色巨塔為舞臺的《坎特伯里故事集》。

生命從開始到結束,都與醫學有關。這位仁心仁術的醫師作家最想傳達的,毋寧是醫生與病人共譜的各式樂章,人性是共同基調,其中有出色也有墮落的部分。這些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更有獨一無二的教訓,以供世人深思醫學與生命的本質。

作者簡介:許爾文.努蘭

小簡介:

還是努蘭的書

他四處找資深或已退休的醫師

詢問他們行醫多年來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最後彙集成書

目錄如下~

外科醫生的故事
家庭醫生的故事
皮膚科醫生的故事
腸胃科醫生的故事
婦產科醫生的故事
眼科醫生的故事
心臟科醫生的故事
小兒心臟科醫生的故事
麻醉科醫生的故事
神經外科醫生的兩個故事
胸腔外科醫生的兩個故事
醫科學生的故事
老年科醫生的兩個故事
支氣管鏡專家的故事
內科醫生的故事
外科醫生的第二個故事
腎臟科醫生的故事
神經科醫生的兩個故事
泌尿科醫生的故事
小兒科醫生的故事
說書人的故事



其實我沒有很喜歡這本書

因為...沒有牙科醫師的故事耶

哈哈不是啦

是因為故事都短短的

讀起來比較不精彩:P

不過裡面有很多值得討論的東西

但努蘭先生沒有特別去討論

而是單純的記述或是介紹一下時代背景而已

我覺得如果我當了20年的VS再回來看

會有很多感觸

不過現在只能當成故事書看就是了






以上

介紹完畢

一次看了這麼多書不免有些囫圇吞棗的遺憾

不過老師說以後只要有空都可以再回去借閱

有沒有這麼好這麼好這麼好



愛死一般內科了!!!















蛤要開工了喔

不是說過完元宵節這年才算是過完嗎 * 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ranus28 的頭像
    uranus28

    鵷鶵

    uranus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