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正在NY讓我好生羨慕

我也好想去喔(滾動)

內心的躁動就如同上面那張圖阿!!

媽媽跟妹妹還趁我新訓入伍去了一趟首爾讓我好生忌妒

我媽那時候還一邊說她一直以來都很擔心我當兵會不適應

一邊努力整理著出國行李

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 =








最近的網誌都只記錄入伍生活好單調

趁著跛腳在家來介紹一下最近要看的書單好了

第一本是白先勇的《紐約客》



白先勇的作品我最喜歡的始終是《臺北人》

(我的天阿我好喜歡尹雪艷!)

之後是《樹猶如此》

《寂寞的十七歲》則有看沒有懂

可能是因為我十七歲時忙著準備隔天的晨考吧(茶)

最近發現《紐約客》好像常被拿來跟《臺北人》做比對

愛屋及烏的心態作祟下遂決定買來看看


小介紹(from博客來)

  《紐約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著手創作的小說系列,《紐約客》之名或許借自美國著名文學雜誌New Yorker,卻與《臺北人》正好成為一個渾成的佳對。從收錄在《紐約客》爾雅版這個集子中的六篇小說來看,〈謫仙記〉和〈謫仙怨〉寫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發表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則是最近幾年創作的作品。仔細對照這些分屬不同時期的小說,或許可以發現,體現在白先勇《紐約客》中的創作立場,經歷了一個從上個世紀的國族(中國)立場,到近年來的世界主義的變化過程。
  《紐約客》中的六篇小說,活動場景雖然都集中在紐約,但人物的歷史不是和上海有瓜葛,就是和臺北有牽連,仍然割不斷和中國的聯繫。〈謫仙記〉和〈謫仙怨〉兩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時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可是離開上海(臺北)到了紐約,卻不約而同地成了「謫仙」,由天上的仙境(上海)到了落魄的人間(紐約),是她們共同的人生軌跡,在紐約她們或在自毀自棄中走向死亡,或在自甘墮落中沉淪掙扎。李彤和黃鳳儀的身世巨變,固然由國內政治形勢的天旋地轉而來,可是在上海(臺北)和紐約的城市對比中,作者似乎也隱隱然給我們一種暗示:對李彤和黃鳳儀而言,上海的繁華是她們的,而紐約的熱鬧卻與她們無關;她們在上海時是中國(蒙古)的「公主」,到了紐約卻變成了風塵女郎。從上海到紐約,她們跨越的不僅是太平洋,更是天上人間的界限—在天上她們是主人,到了人間她們卻成為消費品。〈謫仙記〉、〈謫仙怨〉中的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代表中國、東方)和紐約(代表美國、西方)這兩個大都市中不同的人生和命運,或許並不是偶然,如果聯繫同時代的吳漢魂在芝加哥(《芝加哥之死》)和依萍在紐約近郊安樂鄉(《安樂鄉的一日》)的人生境遇,不難看看出白先勇筆下的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到了國外成為「世界人」的時候,他們的困境基本是一致的。








第二本是侯文詠的書

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



自從念了幽夢影看到"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遊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這樣的評價讓我一直很好奇金瓶梅究竟是"哀"在哪裡

大學之期看過一遍原作

總覺得自己應該是沒有看懂因為還是沒有體會出"哀"的感觸

剛好看到侯文詠有這本書

決定要來研讀一下看看能不能對金瓶梅有更深的了解

然後我發現我們家居然沒有金瓶梅的原書與任何的書評

媽媽說因為國高中課程不會收入金瓶梅的內文所以她都沒有買

所以我決定要把它列入下次購買清單

好歹也是四大奇書之一應該收藏一下的啊XDDD

  《金瓶梅》可以說是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生關系最密切的一部巨著,是《紅樓夢》的先驅;但是,它的確是從《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大型歷史、宗教、社會小說轉向家庭感情小說的一個過渡階段。是它把文學小說的筆觸,從一個廣大的空間搖向了一戶市井人家;把那些叱咤豪傑的英雄形象改變成了一個市井無賴的庸俗情調,這無疑是小說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個變化。雖然其中不無淫亂色情的描寫,但更其中心的基調,卻是它表現了人性的滅亡和斯文的墮落,是一曲人生的哀歌。
(節錄自http://wunaizideqileweng.blog.hexun.com.tw/32059341_d.html)






第三本是延續我對兒童心理學的興趣而買

另外還有考慮到要去當兵所以想買

只是後來在一般內科實習時插入了其他書單(註)就忘了XDD

《該隱的封印》




兩位作者都是兒童心理學家

希望看完這本書可以有助於我控制調皮搗蛋的小病人

以下是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博士是兩位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男孩心理相關問題超過三十五年,並將這些經驗透過《該隱的封印》一書與讀者分享。 他們所揭示的是一個憂傷男孩的國度,說明男孩子是憂傷、害怕、憤怒與沉默的。統計數據也揭露了警訊,數字告訴我們,許多男孩暴露在自殺、酒精、吸毒、暴力與孤獨的風險。金德倫與湯普森博士試著要為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找答案,這個問題就是:男孩子需要而又無法獲得的是什麼?
  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博士找出了讓男孩們承受這些壓力的重要關鍵:我們的社會告訴男孩們,要表現得很「酷」,要作大男人,要咬緊牙關撐下去。他們兩位揚棄傳統「母親的責備」、「男孩生物學」與「睪丸酮素」等解釋男孩行為的過氣理論,強調男孩子的行為肇因於接受了具破壞性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書中所說男孩的錯誤情感教育。
  藉由動人心弦的案例研究與先驅的學術研究,《該隱的封印》一書明白指出,男孩子被有系統地帶離情感生活,帶離的力量有兩種:一是成人,另外一種則來自於男孩同儕的「殘酷文化」,在殘酷文化中的男孩子很少被鼓勵,少有機會發展出熱情、敏感與溫暖等特質。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仍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防止讓這些慘事發生在男孩身上。金德倫與湯普森博士指出,情緒表達能力是我們能給男孩們最珍貴的禮物,並要為人父母者體認,如果我們為男孩設下太高的標準,他們將要付出何等的代價。同時,兩位作者也找出男孩們在學校所遭遇的情緒以及社交挑戰,指出父母可以協助男孩培育情緒知覺與同理心,讓男孩在面對青年時期的社會壓力時,也能夠游刃有餘。








另外這一兩個月看的書單如下

第一本是《剛剛好:張曼娟散文精選》



這本書適合吃飽飯看

是一本不太需要高速運轉大腦就可以輕鬆品嘗的小品集

另外我媽之前買了她的《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

我覺得還蠻不錯的推一個







第二本是《張曉風精選集》



我媽老是說張曉風的文風太甜膩

但我個人則覺得還蠻不錯的阿我超愛吃cold stone的耶(踹飛)





第三本也是精選集是網站推薦購買XDD

《林文月精選集》



我是先看了張曉風的才看這本

張曉風的很像故事書看得很開心

結果接著看這本感覺像是撞到牆

是一本磚頭阿!!!

請慢慢看以免眼睛噎到喔XDD







第四本是《心智拼圖:從神經造影看大腦的成長、學習與改變》



是洪蘭翻譯的

文字很流暢並且不會一直出現醫學名詞

還有很多彩色印刷的大腦造影圖~有買有賺(毆巴桑性格)

那時候是看了簡介覺得很吸引人就買了: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思考這些問題,現在,利用最新的大腦掃描技術,神經科學家可以看到大腦運作的情形──《心智拼圖》帶你走一趟大腦研究的最前線。藉由掃描生病、受傷的腦,我們看見不同大腦區域負責的心智功能,還有憂鬱症、老人失智、腦傷及毒品如何對大腦造成傷害;另一方面,掃描健康、快樂、情緒平衡的腦,我們看見幸福、道德感跟慈悲心也在同樣的地方發生,科學家得以一步步拼湊出人類心智的完整面貌。
  透過色彩豐富、變化生動的大腦圖像,我們看到了:一個不能開口、沒有動作反應的植物人也許還有意識活動,看不見傷口的慢性疼痛是來自大腦特定區域的活化,創傷的經驗及內觀練習可以改變大腦處理悲傷的方式,還有運動、情緒調節和益智遊戲對大腦功能的幫助──每一張造影都提供更多的線索,告訴我們大腦可以從傷害中復原、不斷成長並且適應新的挑戰。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並學習強化神經迴路使生活更美好。








前陣子在找洗髮精意外找到這張圖片

覺得看了圖之後好能感受毛髮的滑順XDD









後來找到了想要的洗髮精後心情很好

就開始看我最愛的Van Cleef & Arpels

可惜最近新推出的系列都沒有很喜歡

反而是之前的Atlantis與Hawaii組越看越喜歡















另外很無聊去找了牙齒珠寶

有的很小巧可愛但我很認真的覺得會在吃飯的時候一起被吞下去

不過網站上寫的很誘人好像很好操作又沒有副作用不知是真是假




有的很囂張

到底是甚麼場合會用到這種裝飾品呢?吸血鬼的晚宴嗎?










不知在何種時機使用的裝飾物還有這頂帽子



這流蘇會不會刺到眼睛阿 = =






然後這件很酷

感覺掉到水裡瞬間就可以變成竹筏

是海陸兩用晚禮服!!!











對了我一直想要介紹這個袋子



它是我在那個很久之前的中華牙醫學會拿到的

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這隻豹的眼珠形狀跟剉針的橫節面(紙袋右上方)一樣



連紙袋都做得這樣有巧思想必器械也很不錯吧哈哈哈(顯示為盲目的消費者一枚)







最後獻上牙齒戒指

以此表達我對各位永世不渝的愛




註:一般內科實習時的書單請點 http://www.wretch.cc/blog/uranus760208/38254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ranus28 的頭像
    uranus28

    鵷鶵

    uranus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